么屡次都会成功了。在你的眼里没有深思熟虑和禁锢的思想,你拥有的开阔的眼界让你看到了更远的目标。莫兰导演,新电影出来我一定要做你第一波的观众,希望到时候能抢到首映式的票吧。”她笑道。
“好呀。”莱拉也轻笑:“到时候我会送你一张首映式的票,期待你的到来。”
原定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不知不觉用了一个半小时才结束。苏西是位很不错的记者,在闲谈中逐渐拉近了和莱拉的关系,也得到了比预期更多的信息。
在拍摄完几张照片后,时代的人终于离开,而莱拉则站在房间的窗前目送他们被带出拍摄地。
苏西他们很高兴,因为这次采访中他们得到很多可以爆料的东西。她以为是自己的交谈技巧打动了莱拉才得到的那些信息,却不知道其实是莱拉故意借她的口,要将电影的一些资料放出去。
她想试一试外界对女主动作片的反应,想知道民众对这样一个电影到底会是什么样的评价。毕竟真正的《杀死比尔》要在几年后才会出现。她提前将她创造出来,也不知道会不会产生其他意想不到的作用。
每个时代的人思想都有差异,比如后世腐女们对男同的追捧,放到以前是根本想不到的。她担心的是这个时间点的观众会不会对女性动作片有些偏见,如果真是那样,她会失败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但要是因为有失败的可能就放弃这么一部电影,她也会觉得很可惜。为了不让自己在未来的大半人生中因没有拍这部而后悔,她还是决定将电影亲手打造出来。
第267章杂志热售
没有意外的,当新的一期时代周刊出来后,立刻引发了一阵购买狂潮。封面上的莱拉站在窗前,光线由外照进来,柔化了她身上的线条,让她有种仿佛随时会消失的朦胧感。
她含着笑,冰蓝色的眼睛因半弯的眼帘而被敛去许多锐利,变得更加温婉和亲切。黑色的头发梳成马尾,发梢柔顺地垂在肩上,精致如瓷的肌肤在光线下显得更加白皙无暇。
最让人难忘的是她的气质,二十岁的年纪所应有的活泼青春在她身上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一种恬静,安宁,让人看了会很舒服并且会留下深刻的记忆。
在上方有一行字,写的是“女巫——莱拉·莫兰”。原本时代周刊还曾想过用“不走寻常路”或是“奇迹少女”之类的名词,可思考了许多后还是选择了影迷对她的外号“女巫”。或许这是最能体现出她神奇之处的称呼了吧?
而且让影迷不淡定的是杂志的封面,那恐怕是她留在纸媒上最清晰的一张照片。以往她留在报纸上的都是模糊的身影,或者是从视频上截下的截图,想要收集到关于她的相片实在太难了。所以杂志一出来立刻就被莱拉的粉丝狠买了一通。
粉丝的力量是无穷的,刚上的杂志没放到两个小时就被消灭了个干净。周刊的人也没想到销量会这么猛,紧急加印下又拿出十万本也没满足疯狂的销量,几乎一放到架子上就被读者买走了。
让人震惊的销量成为媒体的关注点,到底她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欢迎?是因为年轻,还是因为实力,又或者是背后的财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级问题。
同时,报刊中关于莱拉的爆料也是像爆竹一样,噼里啪啦一响就是一串。
莱拉应下《第十三个勇士》的挑战?要和他们一决胜负?
新电影是女性做主角的动作片?
会有许多日本文化在里面?
接受挑战什么的暂且不说,她到底想要拍的是什么?
不等粉丝们问出他们不解的问题,对莱拉恨之入骨的库伯已经先下手为强了。一篇解析莱拉新电影消息的文章在最快的时间就出现在纽约邮报的娱乐版上。
“当莫兰导演新电影的消息传出来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自己听错了。然而在印证了这个消息的正确性后,我只能说这将是她做的最遗憾的一个决定。成功果然可以冲昏人的头脑,东方功夫片成功之后,显然我们的小导演又瞄上了另一个亚洲国家的文化。”
“但我们是为了看文化差异而选择的电影吗?如果真是那样,只要去各个国家拍摄记录片就好了,还需要故事情节来升华电影吗?”
“老实说我直到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尖峰时刻》会拥有那么高的票房,在我看来,电影的剧情根本没有任何一个闪光点,到处都是粗俗的毫无笑点的笑话,以及不知所云的打斗动作。或许正是因为这些以前从未见过的地方才吸引了观众吧?”
“再看新电影的设定,一部女性为主角的动作片?真的吗?那真不是在开玩笑吗?请告诉我,有多少人愿意整部电影就看一个女人在屏幕上跟人打的鼻青脸肿,狼狈不堪?”
库伯仿佛失去理智似的抨击着莱拉,再没有之前的韬光养晦。如果说在赌约之前的他还自恃身份收敛一些,复出后,当过了那段就事论事的时间后,他就突然转变了画风,疯狗一样逮到莱拉就要扑过去咬上一口。
看看最近关于莱拉的新闻吧,每出来一条他必定会紧跟着发出一篇抨击文章。然而就是这样的情况,纽约邮报的报纸只要一登他的文章就会销量大增。
有些是粉丝想要知道他又在怎么黑莱拉,有些是纯粹想要看个热闹,还有些莱拉的黑粉们想看到他是怎么骂的。
有人喜欢自然就有人
喜欢重生好莱坞名媛请大家收藏:(m.dmbook3.com),popo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