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帝王,性多猜忌,结果呢,原无恶意者遂生恶念,本无叛逆之心者逼生反心,建文不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么朕治天下,唯才是举,以道御之,有何不可信之,则不疑”
他缓缓站起,对郑和正容道:“就依文轩之言弃朝贡,改市舶。你曾主持西洋之行,熟悉海洋和西方诸国,此番下西洋,仍旧以你为主官,朕会另择大臣为辅。随行商队则招商于民间,你只负责宣抚之责去告诉文轩,叫他准备与你同行,不管如何,那个人的下落,一定要找出来”
郑和连忙躬身道:“奴婢遵旨”
皇太孙宫中,朱瞻基听陈芜说完打听来的消息,微微蹙起眉头,不悦地道:“皇爷爷也太宠信杨旭了吧杨旭虽然屡立功勋,可他纠结势力,广植党羽,却大是不该这一回,杨旭又在江南搞那么多事,先用辽东士林对峙江南,再用市井匹夫蛊惑人心。如今,他又利用此事邀买人心”
陈芜道:“殿下说的是呢,若说罢朝贡兴市舶,虽然可为,但也不应由他来提啊。就算是进谏,难道不能私下里对皇上进言如今当着满朝文武这么说,皇上既然依从,朝野所念可不是陛下之德,而是他杨旭之恩了。他杨旭为官久矣,难道不懂得这点为臣之道”
朱瞻基本是个外宽内忌的性子,闻言深以为然,他点点头,那还带些稚嫩的声却透着一股冷诮的寒意:“为君者治理天下,首在于德。治国之道,务在选贤杨旭此等行为,名为大义,实则是邀买人心,其心可诛,此等人应该立刻令其赋闲回家才是。哼若孤为君,此等人是断断不用的”
“当真皇上同意了”
夏浔被骂回馆驿,丝毫不以为然,如今的夏浔洒脱得很,早已荣辱不惊,把那官场和前程看得云淡风轻了。
不想,他前脚刚刚回去,后脚郑和便追了来。一听朱棣果然答应放弃朝贡贸易,改为市舶,夏浔不禁大喜过望。
历史的发展,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来形成的,绝不是任何一个方面的因素就能决定全局,虽然说,本来历史上的明朝有机会从陆上大国变成海上霸主,但是把它的覆亡只归纠于海禁,这是不对的。
实际上到了明朝中期,豪门巨室就已经开始巨舰出海,视禁令为无物了,到后来,大明朝廷也正式放开了海禁,到了明朝晚期,中国舰队依旧强大无比。
如果不是这时天灾人祸接踵而来,让满清有机可乘,带兵入关亡了大明,野蛮入主中国,使整个中国倒退了三百年,那么虽然汉人的发展过程会坎坷一些,但是依旧会领先世界。
如今呢北方的问题如今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解决,起码,因为对北方的改造,哪怕历史还会走回老路,这个过程也要比本来的历史延长百十年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已经足已让在大航海时代晚起步百余年的大明重新成为称霸四海的海上帝国。
大明将不会再出现崇祯时代已无可救药的情况,其改造很可能是内部新兴的资本主义势力与旧的封建主义势力的斗争和交替,这样,就不会让中华民族走上大踏步倒退的道路。所以,夏浔该说的都说了,即便皇帝不采纳,他也没了遗憾。
可是如果这时大明就改变海洋贸易制度,就不会受到文官集团的打压和整个统治阶级的群起反对,他们都是受益者。在这种与世界各国的频繁交流中,整个世界的先进文明都将及时汇入中国,海纳百川。如果这样,中华民族将少走很多弯路。
这样的结果当然是夏浔所乐见的。
郑和微笑着给了夏浔一个肯定的答复,他有心提醒夏浔应该收敛一下锋芒,可这些话不好说啊,说出来不但有诽谤圣上之嫌,而且一旦解说不清,引起夏浔误会,反叫他生出猜忌。反正陛下唯才是举,胸怀天下,并未把此事记在心上,不提也罢。
想到这里,郑和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只道:“国公,除了告诉你这件事,咱家还有一道密旨,要宣与国公知道。”
“哦”夏浔听了连忙起身,肃立道:“臣杨旭,恭聆圣旨”
郑和也站起,把皇帝的密令对夏浔说了一遍,夏浔听了不觉发愣:“出海下西洋我那里再有一年,便诸事准备停当,如今要我下西洋,这一去旷日持久,怕不得一两年时间这一下可是打乱了我的全盘计划”
郑和见他发愣,不觉有些奇怪:“国公,有什么问题吗”
“啊哦这个呵呵,没有,没有,只是乍闻这个消息,有些惊讶。”
郑和微笑道:“是啊,这样的事情本没必要劳动国公,难怪国公觉得惊讶。只是这是皇上唯一的一块心病呀”
郑和叹息一声道:“皇上雄才大略,比之汉武唐宗,丝毫不让。奈何,理教杀人,直到如今,仍有许多冥顽不灵者,耿耿于陛下。众口烁金,积毁销骨啊,皇上倒不是担心那人复辟,昔日那人在位时,掌握天下兵马,尚且奈何不得陛下,何况今日。”
郑和与夏浔是极熟了的,此刻又是小书房相见,只有他二人,郑和便也开诚布公,说道:“只是此人身份特殊,若他静极思动,在外面搞风捻雨,不但朝野不安,于陛下名誉更是呵呵,国公乃靖难功臣,自然知道原委。
当初,太祖宾天,建文信任j回,残害骨肉,当今皇上迫于危祸,不得已而起兵,起初所图,不过是诛j佞清君侧。是建文自惭,羞见皇叔,自焚而死,皇上这才登基,如果现在建文突然
喜欢锦衣夜行请大家收藏:(m.dmbook3.com),popo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