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吕蒙偷袭关羽的时候大家都非常疑惑,因为在此之前刘备和孙权一直都相处的很和睦,就算曾经有过荆州问题但是也早已和平解决了,为何孙权在关键时刻会翻脸无情对自己的盟友下手?
其实早在刘备入川之时孙权的心里就憋着一口怒气,只不过以前没有爆发而已。孙权的这口气可不是无名火,而是刘备实实在在给惹出来的。赤壁之战以后孙权就计划联合刘备攻打益州,刘备声称刘璋和自己同是汉室宗亲所以不忍心看着其被人吞并,所以恳请孙权不要进攻益州,还说什么为了不失信于天下愿意被发入山。最终孙权取消了攻打益州的计划。
可是事情过去不久自己独占了益州,刘备吃独食这件事让孙权甚为恼怒。从这件事看出了刘备虽然年近五十但是在政治上并不成熟,其实刘备完全可以唆使孙权去伐蜀,以孙权军队的战斗力跟本不可能在山川险峻的西川占到便宜。蜀道的天然障碍是很难逾越的。后文里刘备也不是打进的西川,而是刘璋派人把他请进去抵御曹操的,如果没有张松、法正等人刘备恐怕也难以入住成都。
孙权发兵打益州对于刘备来说是非常有利的,益州的地势易守难攻,孙权想要有所作为就得出动举国之兵,刘备完全可以等到孙权和刘璋打的两败俱伤一举出兵将两股势力全部吞并,此时的曹操经过赤壁之战还没有休养过来,而且又遇到了马超作乱,所以刘备正好可以趁着曹操无暇南顾的时机统一南方和曹操南北对峙。大家不要以为我说的战略方针阴险,其实当时每一位军阀都想统一中原,只要有这个想法的人他就不会把任何其他军阀看作朋友大家合作也只是相互利用而已。当然不会有人会给刘备出这样的主意,因为连刘备最信任的谋士都是和东吴有密切关系的。
孙权和刘备还有更大的矛盾就是刘备称王这件事,在孙刘两家刚开始联合的时候人家孙权是老大,不管是地盘和是军队都要压过刘备不只一头,可是刘备称王让孙权有点受不了了,朋友们要知道孙家虽然在雄霸江东多年但是大家都称他为吴侯,突然间自己曾经的小弟称王了,更确切的说是自己的妹夫。那么以后一个王爵和一个侯爵联合谁该是老大呢?
朋友们可能会有疑问孙权为什么不称王?其实孙权也想称王,只不过他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大家要知道孙权虽然势利很大但是在声望上始终比不了刘备,人家刘备是汉室宗亲,汉献帝亲口承认的皇叔,而且受过衣带诏,每次发兵都可以声称是奉旨讨贼,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跟人家相比都差着一层何况是孙权?既然孙权心里憋气那么这股火就得找地方撒,最后思来想去趁着关羽打樊城的机会在背后下了黑手。
其实刘备称王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不止这一点,在孙权这个盟友和他反目的同时刘备内部也出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封赏不均,以前打仗的的时候各个文武官员立了功不用特别赏赐只要当老大的表扬几句就可以了,因为在战争年代的将军们不会格外奢求什么,大家都认为主公会把大家的功劳记下等着建功立业以后逐一封赏。可是随着刘备称王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他自己称王了就得赏赐功臣,这样一来就有了厚薄之分。
咱们看《三国演义》里面第一个出来闹事的就是关羽,他认为黄忠没有资格和自己平起平坐,还是费诗劝说了一番这才作罢,而且关羽开始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的大哥已经称王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伐魏了,所以进兵攻打襄阳,这期间又有胡班和关兴陆续前来助阵,关羽完全可以留下他们给自己守卫南郡、公安等地,以保证自己后方的安全,但是关羽没有这么做,先打发他们去找刘备受爵,把最信任的人都打发走了不打败仗才怪呢!归根到底这些事都是刘备称王引起的。
这明面的麻烦还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背地里的麻烦,朋友们都知道关羽战死最主要的原因是守在上庸的刘封孟达没有出兵相救。那么刘封孟达因何见死不救?原因也很简答就是他们对刘备的封赏有意见。刘备称王了,把长子刘禅立为世子,那么作为义子的刘封自认为起码也该封个列侯,可是刘备没有理会他,只是让他出来镇守一个偏僻的小城而已,刘封心里怎么可能没有怨气?
孟达的怨气就更大了,他可是和法正一起迎刘备入的川,可是法正被封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成为刘备政府掌握实权的重臣,而孟达也和刘封一样被派到偏远的地方镇守,儿子有干有亲给两种待遇还有情可原,可是臣子都是一样的,换做谁是孟达心里肯定也接受不了。所以也是因为刘备称王导致众臣不满这才导致关羽兵败无人救援。
刘备封王这件事引起了严重的内忧外患,使得势如破竹蒸蒸日上的刘备集团开始走了下坡路。那么是谁怂恿刘备称王的呢?这里面当然少不了孔明的功劳。作为首席谋士孔明为刘备兴家做的功劳远不如败家的做的多。刘备之所以没能一统中原和他的智囊团有直接关系。这让我们不禁想起明朝谋士朱升送给朱元璋提的九字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正是这九个字成就了朱元璋的丰功伟业。
其实称王只是一个虚名而已,刘备是这个集团名副其实的老大,就是自称玉皇大帝也是只有这块不算大的土地而已,叫陈二狗也照样可以号令三军,这里面本来就没什么区别。既然提到
喜欢假语村言请大家收藏:(m.dmbook3.com),popo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