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前,斯坦因来到敦煌的时候,王道士正在用白浆粉刷那些无价的飞天壁画,那些瑰丽的艺术瑰宝被石灰在几秒内破坏殆尽。理由仅仅是他想要一面白墙。
所以就算那些经卷和血经没有被斯坦因骗走,也可能被王道士当成柴火烧光。那么壁画没有被人整个儿撕下来,也难逃刷白的厄运。
在那个年代,我们犯的错误,远远不是让斯坦因带走文物的问题,我们的问题在根里。我们如何去奢望王道士会懂得那些文物的价值,又同时有着不为金钱折腰的气度。我们如何去要求一个逃难的,连饭也吃不饱的假道士为我们做那么多的事情。
即使我们的话语穿越时空,传达到他的耳朵里,我们又如何能肯定他会赞同我们呢?我们的话值几个大洋吗?
013从建筑学上分析云顶天宫 (附山体冰层插图)
我最感兴趣的是,汪藏海是如何修建这一层冰壳的,这里其实有一个建筑学悖论,如果先修建冰壳,那么这等于是空中楼阁,没有任何支柱的情况下,这种穹顶冰壳我实在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可以完成这个弧度而不坍塌。如果是先卡住这些桩木,却可以发现这些桩木在两端只是依靠冰来固定。那么光用冰是不可能将如此巨大的木桩固定住的。
想来想去,其实只有一个可能性,就是这里原本是块大冰川,汪藏海先用工匠在冰川中挖掘隧道,将桩木插入隧道后灌入水冰冻起来,然后再从里面一点一点的凿出穹顶。
看上去这不仅需要精确的计算,而且也需要十分小心的工程规划,但是实际想起来,却发现这种工程技巧最省时省力,甚至于可以说不是非常的困难。比起使用冰砖来修建,这样的方式几乎不需要建造者有工匠的经验。
014藏尸阁 (附藏尸阁插图)
和在冰川中发现的冰葬尸体一样,这些很可能是殉葬的敛葬人员,或者当时的工匠。
015 青铜巨门 (附青铜门插图)
我的目测大约有30米高,我有一些化学常识,如果按照5米的厚度,那么这两扇青铜巨门大概有1000多吨重,绝对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推开它们,它们后面是哪里的,在它们后面的长白山山底还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极端繁琐的花纹,找不出一丝蛛丝马迹。当时东夏国,他们恐怕也无法理解万奴王诞生之地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形。
真的很想进去看看。
卷三文物明器
001 战国帛书 (附帛书插图)
在战国时期,有一种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体──帛书,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帛画是20世纪30年代在长沙的楚墓中发现的。近些年又出土了大批的竹木简。如1951年湖南长沙五理碑,1954年长沙仰天湖古墓,1954年长沙杨家湾古墓,1957年河南信阳台古墓,1975年湖北云梦睡地秦墓,1980年四川青川郝家坪土墓,发掘了大量的战国时代的竹木简。另外还有1942年长沙楚墓出土帛书(1945年流入美国),又山西侯马盟书等。无论是写在竹木简还是丝织品上的书体,都是战国时代的手迹。这些简与波帛书墨迹,不仅是珍贵的文物,尤其对于研究书法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四帛书又称楚缯书,内容共分三部分,即天象、灾变、四时运转和月令禁忌,其内容丰富庞杂,不仅载录了楚地流传的神话传说和风俗,而且还包含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方面的思想。
在文字的四周绘的12个怪异的神像,帛书四角有用青红白黑四色描绘的树木。
就帛书的书法艺术而言,其排行大体整齐,间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规范整齐之中又现自然恣放之色。其字体扁平而稳定,均衡而对称,端正而严肃,介于篆隶之间,其笔法圆润流畅,直有波折,曲有挑势,于粗细变化之中显其秀美,在点画顿挫中展其清韵,充分展示作者将文字艺术化的刻意追求。
帛书的画像列于文字的四围,先以细线勾描,然后平涂色彩,看似漫不经心随意绘出,却将12个神灵描绘得姿态各异,活灵活现,他们或立或卧,或奔走或跳跃,个个栩栩如生。
同时所绘神灵像又显示出很强的写实性,如一些神像身上的斑纹,描绘得细致真切,仿佛从虎豹身上揭来。特别是帛书四周所画的树木,随物赋形,繁枝摇曳,依像图貌,茂肚婆娑,可谓用笔之工、描绘之细分毫不爽。楚帛书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珍品,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珍奇。
──来自百度百科
002玉棺套
当时在地下并没有拍照,所以没有照片,这些都是google出来的一些类似的东西,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不过满是泥土。
(附一张新闻上的已出土玉棺套插图)
一共有230块各色玉片,用金丝相联,总重大概有40斤。这些玉石质地不会太好,本身的价值一般,主要是出售其历史文物价值。底价在100万以上。就近出手,全身而退。
003冥宫殇王地书
我把殇王地书能够看懂的部分抄录了下来,有些字迹不明,有些字过于执拗电脑无法显示,我都转换成了现代的汉语。殇王,姓(姓)氏,讳(名字),年二十五,父卒,继为大司马,领军发冢,所得金银宝货,悉充军饷,以助征伐,于国颇
喜欢吴邪的盗墓笔记请大家收藏:(m.dmbook3.com),popo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