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第二卷:市府里的风云涌动]
第214节第35章:廖佩娟捏手示意
市里奖励的事也不是一天就能够有结果。
杨秀峰在与田思政等人聚餐的第二天,就跟着严文联往县里跑。九月初开学之后,严文联每一学期都要在开学半个月之后,总要到县里转一转,表示对各县入学情况的关注。偶尔也会到县里或学校发一点脾气,教育系统的人对副市长巡察教育教学也就格外重视。杨秀峰之前曾是柳市五中的校长,对上级进学校巡察的事理解得比较深。但他和严文联没有直接的关联,严文联上任之后,他已经进入市局,在市局里的师训科当然和抓教育的副市长之间就没有什么交集。
要怎么样督查学校的入学工作,杨秀峰却是比较熟悉的,主要就是要抓控辍保生。对于这一工作,越是发达地区工作的难度就越小,但落后地区的入学情况,就是大家都不可想象地糟糕。杨秀峰是从小镇的农村出身的,对这一点知道得清楚。不少村里,学龄儿童的入学状况在百分之五十左右,哪一个村能够到百分之七十,就算很好了。
对山村说来,入学控辍问题还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小学毕业之后,升入七年级,这时就会流失一部分学生,进入七年级之后的第一学期,也是柳市比较大的一个时段。其主要原因就是升到七年级之后,每天所学的课程就多了,而不少的学生就得离开村子到镇里去寄宿,这些生活不便、学习困难、环境因素等等,都会造成一些学生的流失。
而在山村一带及小镇小城里,造成学生流失更主要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家里贫穷,的费用国家承担不少,还有寄宿费、生活费等补给,但实际中学生的费用还是不少,山村不少村户收入之少,难以想象。一年全家的收入,大多在三千元以下。另一个原因就是读书无用论,在现实里,很明显的事实告诉人们读书确实无用。如今普通大专、二本、三本毕业出来的大学生也就一个打工的命运,与初中毕业打工相比较,没有明显的优势,对自身及家里也都没有明显的回报。更有诸多事实表明,选择高中三年再到大学里混三四年,这七年培养一个大学生付出的代价,就是将一个本来没有什么底子的家给折腾得债务累累。七年至少要花费十万啊。
乡村里有几家能够承受得起?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不上高中,直接去打工,这七年时间里,家里不必再费钱去往那个无底洞里丢,打工还能够养活自身外,多少有些余存。另一方面,有这七年的经历,也就将自己变成一个熟练工,今后所得到的回报也会比才毕业的大学生要好。
两者之间的差距是实实在在的,也就造成更多的失学学生。没有什么出路,要他们在没有目标的情况下依旧努力,显然是一个笑话。这一关群体的学生,失学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也就因为这样,控辍保生就显得非常重要,也是山区学校的一项艰难但又极为苍白的工作,每一年都重重复复地做,但每一年的学生流失依旧严重。
和严文联到县里去没有太多的繁琐事,杨秀峰就是将县里所汇报的情况进行记录,或将县里交来的材料收集起来,之后写一篇东西出来,可算是总结也可算是报道。
从长兴县回到市里。在长兴县里杨秀峰没有什么熟人朋友,而第一天严文联选长兴县,也是因为之前没有给下面通知,先选一个情况比较好的县下去看看,接着其他县市自然会警觉起来。
回来后,杨秀峰将县里所给的礼品从车后备箱里取出来,送到严文联家里。严文联也不多说话,礼品是打包了的,杨秀峰也分不清里面是什么物品。对严文联说来,给他钱物未必就会高兴,但要是给他找到一些古籍或古董,心里会更为喜爱。送钱送物,要是多了,严文联还有可能私下退回的,当然,数额不大也就笑纳了,权当着是电话费。
杨秀峰虽跟严文联时间不长,但对他的性子还是很了解的,手里也私下准备了些东西,准备什么时候谁找他要办事,就可将这些东西送到严文联处,求什么事也就好开口。古物之类的,可遇而不可求。杨秀峰知道这些要靠好机缘的,也就在家乡那边托那边的人帮找寻一些古玩艺儿。好在如今和小镇那边有救助关系,托他们帮办这点事也不会推托。
虽说在长兴县喝了点酒,有严文联副市长在,领导们也不会将注意力多放在他这个秘书身上,那点酒也就不多。从严文联家里出来,自己开着车,因为第二天还要下县里,这时也不可能邀约朋友们聚一起了。车后箱里,还有一份礼品,当然就是杨秀峰的了。这些礼品该是谁的,送礼的人心里明白,但杨秀峰等人,回市里后也不会混淆的。
开车回到家门外,将礼品拿出来,提在手里。包装得比较精美严实,也不好就在街外打开。如今,廖佩娟对杨秀峰身上的钱也不怎么扣紧,就算有些钱让她看见也不怎么危险了,杨秀峰也懒得在车里先开了礼品包装。
进院子,就见岳父站在院子里,招呼一声。就算杨秀峰到这时了,心里对岳父还是比较尊重的,没有因为自己地位的改变而对岳父生出什么心思来。倒是对廖佩娟就显得有些摆出来的那种意味来,好压着她。廖佩娟从上次打麻将惹出事后,一直也不怎么敢外出,怕对方报复,也怕杨秀峰将她的事说出来让父母知道。
喜欢女市长迷途沉沦:权斗(全本)请大家收藏:(m.dmbook3.com),popo文网更新速度最快。